工作动态

市局动态

这里的党旗别样红——二都村“红旗党支部”创评之路

2025-07-05    浏览次数:    返回列表

二都村位于宜黄县南部,距县城14公里,下辖11个村小组,全村共560户1837人,党员42人。玉泉山景区环绕村庄,村在景中,景在村中,这里“山、林、田、景、产”交相辉映,浑然一体。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挂点帮扶二都村以来,始终聚焦“抓党建促乡村振兴”,引导和帮助村里在“党建引领、产业兴村”方面精耕细作,趟出了一条从“美起来”再到“富起来”的发展新路。看得见山、望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、留得住人才,这里成为“既要金山银山,又要绿水青山”的明星村,继去年成功创评宜黄县“红旗党支部”后,今年“七·一”期间又被市委命名为“红旗党支部”。

党建引领,建强堡垒。“农村富不富,关键看支部”。二都村以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力和政治功能为重点,以深化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抓手。坚持抓基础、抓规范、抓长效,把党支部建设成坚强“战斗堡垒”,搭建起党员干部与村民群众的“连心桥”,切实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。村“两委”成员、驻村工作队队员全部入驻党群服务中心,面对面服务群众,实现服务功能全覆盖,提升群众对支部的满意度。二都村以党建为引领,积极打造“网格化”管理,构建“网格化”治理体系,创新推进“法治、德治、自治”的乡村治理环境,有效地调动了党员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,全面推动工作在基层落实、问题在基层化解、成效在基层显现的良好局面。

产业兴旺,富民有望。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,是创建经济富村的内生驱动。在培育发展乡村主导产业上,二都村党支部立足资源优势,找准特色,因地制宜推行“村党支部+合作社”的“村社合一”发展模式,搭建绿色产业链,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合作社的产业优势紧密结合,全村年种植水稻制种1000亩、白莲200亩、竹荪菇100亩、中药材200亩,产值达900余万元。在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,村党支部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,试种灯芯草,发展竹制品加工厂,吸纳数百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。村民邱桂龙说:“我和儿媳都在村里的国斌竹木加工厂上班,每人每月三四千元的收入,还能照顾孙子孙女上学,我们不出村也能找到工作。”群众的致富增收梦正在变为现实。近年来,二都村在“转思路、强产业、促增收”上持续发力,村级产业多元化发展健康有序,2024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43.2万元,较上年增长120%。2021年至今,抚州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通过跑项增资、乡村振兴项目、自筹等途径,共投入资金600余万元,二都村农田水利和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;村民生产生活焕然一新,二都村真正迈出了从“产业兴旺”到“富民有望”的新步伐。

景村融合,以旅促农。“我在玉泉山景区划竹筏,工资日结,300元/天,我很满意这份工作”,二都村村民涂菊平高兴地说,像他一样在景区找到事做的村民还有很多。近年来,二都村党支部坚持“景村融合”发展理念,锚定打造玉泉山风景胜地目标,充分发挥景区辐射带动作用,以旅促农、强农、富农。景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禅宗文化遗产,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千年古刹——石䂬寺、鬼斧神工的太极岩就坐落其中,这里群山环绕,峭壁兀立,古木幽苍,祥云霭瑞。景区石䂬书院借助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优势,将科普活动与研学教育深度融合,组织开展中小学围棋比赛和研学活动10余次/年,接待学生超1000人/年,引领青少年了解自然、亲近自然。“现在来二都村休闲旅游的人多了,玉泉山景区已成为游客打卡胜地”二都村党支部书记李世萍说,今年“五一”假期,玉泉山风景区一炮而红,日吸纳游客1万余人,游客在这里划竹筏、品茶、观瀑、露营、登山、下棋,既体会禅宗文化,又亲近自然。

文明铸魂,向美而生。“我是村里支书,嫁女儿收彩礼,我怎么理直气壮做别人工作?”村支部书记李世萍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李世萍“零彩礼”嫁女儿的事在村里传为佳话,成了一股清流,不仅洗涤了传统的嫁娶观念,也唤醒了更多人对美好爱情的笃信,移风易俗理念深入人心。二都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、道德模范、身边好人、“土专家”“田秀才”“新乡贤”等群体作用,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,持续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、移风易俗树新风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,涌现出一批“最美家庭”、“孝顺儿女”、“好婆婆”、“好媳妇”、“最美少年”,村民见贤思齐、崇德向善,乡风文明蔚然成风。

从“环境美”到“精神富”,从“产业兴”到“群众富”,二都村党支部在乡村振兴路上踔厉奋发,笃行不怠,和美二都更加宜居宜业宜游。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作为市级对口帮扶单位,也将给予二都村更大支持和帮助,多点发力,助推二都村集体经济发展“提速换档”,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